返回

企业制定标准前要准备什么?标准立项前的全流程准备指南

2025.06.10

很多企业找到我们,说想做个标准,推广自己的技术成果、方案或产品。

但一开口就问:“这个标准啥时候能出来?”

我们通常反问一句:“前期准备好了没?”

结果——

不少企业沉默了。

说句实话,标准不是写一份Word文档就完事,它背后是战略、是资源整合、也是系统工程。

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聊聊,企业要做团体标准、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,在立项之前到底需要准备哪些东西?



一、不是所有“好想法”都适合立标准

首先,咱得先看一点——你要立的“这个标准”,是不是有实际应用、推广意义的。

很多企业老板想做标准,是想拿去“装样子”、融资、品牌宣传用,但标准不是PPT,它得能解决行业共性问题,有一定先进性、可复制性和通用价值。

所以,在正式立项之前,你得先把这些问题搞明白:

  • 这个技术/产品/方案是否已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过?效果咋样?
  • 有没有同行也在使用或愿意跟进?
  • 是否能落地?未来3年内是否有市场扩展空间?

👉 我们建议先做一个简要的市场调研报告或专家论证材料,用事实说话,别光凭“老板觉得可以”。



二、确定标准名称和类型:你到底想做什么标准?

别小看名字,它会影响整个标准的走向。

比如是做“技术规范”?“应用指南”?“评价体系”?还是“分类标准”?

名称要明确、专业、规范,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局限。

我们曾遇到一家公司要做《智慧物流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标准》,名字听着挺高大上,但太宽泛,结果专家评审时质疑:“到底解决哪个具体问题?系统包括哪些核心内容?”

最后我们建议他们拆成两个团标:《智慧物流平台接口技术规范》和《智慧物流车辆调度系统性能评价规范》,更聚焦、落地,专家也容易通过。



三、材料准备:不是填个表那么简单

团体标准通常由协会、科技中心等组织主导,企业作为起草单位必须提交一定的材料来发起立项。

这些材料通常包括:

  • 标准立项申请书(说明背景、必要性、可行性等)
  • 起草单位介绍(含技术实力、相关案例、资质证书)
  • 标准草案提纲或初稿框架
  • 相关支持性材料(检测报告、应用案例、技术参数、市场调研等)
  • 推荐起草专家名单(建议5-10位专家,需有技术背景或行业代表性)

越详细、越实锤,立项就越容易获批。

我们见过材料准备敷衍的,立项就一页纸,专家一看就知道“纯营销”——那立项基本凉凉。



四、拉专家、找伙伴,别一个人打仗

一个标准的影响力不光看你企业多强,更看有没有形成“行业共识”

所以在立项阶段,我们通常建议企业找几个“联合起草单位”:

  • 可以是同行,也可以是上下游客户单位;
  • 也可以拉上高校、研究所、行业组织;
  • 一些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、认证机构也是加分项。

这样一来,不仅评审专家认可度高,将来推广时也有人站台。

另外,建议你建立一个初步专家库,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(最好来自行业协会、大学、知名企业),在后续的“三评两审”环节帮你站台。



五、设计标准“骨架”:框架先有,内容再填

别等评审通过后才想内容,那就晚了。

我们建议企业在立项前就开始设计标准框架:

  • 总则、术语、定义
  • 技术要求或性能指标
  • 检测方法
  • 应用场景与限制条件
  • 推广应用建议
  • 附录(如公式、图示、模型等)

框架越清晰,评审通过率越高,也方便后期编写。

我们可以提供标准编写模板,帮你对标已有成功案例,快速搭出结构骨架。



六、立项不是终点,是标准化“马拉松”的起点

这点很多企业误解,以为立完项就等着拿证了。

其实真正的“活”是从立项后才开始的:

  • 编写初稿
  • 召开评审会
  • 审查会修改意见
  • 公开征求意见
  • 审定稿提交
  • 备案发布

整个过程少则3个月,多则9个月。你得有项目经理专人推进、有专家配合、还有机构背书。